close

◎中原大學講師 史莊敬老師 【2007-06-27】

 

侵襲兒童與青少年之藍色風暴

  憂鬱症已被視為21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都帶來莫大的挑戰。任何曾經或者正與憂鬱症交手的人,都清楚它具有可怕的力量,它是以造成人們喪失能力主要因素之一。若以疾病耗費資源的排行來說,1990年時憂鬱症已占第4位,預估到2010年時它將升高至第2位。

  任何人種、教育程度、婚姻狀態、職業、年齡的人,都有可能得到憂鬱症。就兒童與青少年來說,約有4%的兒童與10%至15%青少年患有憂鬱症,表示未滿20歲罹患的比率有隨年齡而升高的現象。

  兒童與青少年之憂鬱症診斷準則,大致上與成年人是類似的,其症狀可分成情緒、認知、行為、生理四個向度。在情緒方面,當事人常常感到易怒、悲傷、消沉、焦慮、煩躁不安;在認知方面,當事人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與注意力下降,有明顯的無助、無望感、罪惡感,出現自殺念頭;在行為方面,當事人出現拒絕上學、低學業成就、品行不佳、有攻擊行為,忽略對外表的照顧,無精打采、對日常活動不感興趣,動作緩慢;在生理方面,當事人表現容易疲倦,食慾下降、體重減輕,胃痛、頭痛、遺尿、睡眠品質不佳,抱怨身體不舒服卻檢查不出原因。而當事人幾乎整天都有憂鬱的心情、幾乎對所有的活動都不感興趣,也是常見的重要指標。

  另一方面,品性疾患、焦慮疾患、物質濫用、注意力缺陷等可能與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形成共病。其中煩躁、易怒、逃家、拒學、攻擊、破壞、欺騙、偷竊等現象的品行問題或品性疾患,是與成人憂鬱症的共病性較明顯差異之處。

  在協助當事人改善憂鬱狀況方面,Kaplan發現雖然大部分的研究顯示,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來對抗憂鬱症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有些資料顯示單獨實施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如血清素再抑制吸收劑)也是有效的方式,並可以減少醫療成本與副作用的干擾。然而也有醫師指出因為憂鬱症無法僅靠藥物治療,故需要加上其他的治療方式(如心理治療、家族治療、調整家庭與學校生活等方式)。

  此外,對於經常出現在兒童與青少年周圍的家長與老師們,不論是在平時或治療憂鬱症前後,可以藉著下列的方法協助孩子走出這個孤獨的疾病,以維持較好的身心狀況:讓孩子真誠面對自己有困難的感覺、注意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的話、鼓勵孩子做一些可以讓自己從不快樂中釋放出來的事情、增進孩子的正向自我概念、維持簡單的運動、健康且均衡的飲食。

引用自http://kidshelp.org.tw/sunnybaby/paper.php?CPID=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