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7-18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研究中古英語的重要,就好像學習中國文學史不能跳過《楚辭》、《漢樂府》等文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一樣。

     著名的《貓頭鷹與夜鶯》是當時盛行的辯論詩,當時的牛津和劍橋這2間大學的教學模式就是透過辯論進行的;莎翁著名的《哈姆雷特》故事原型,也跟當時的浪漫傳奇故事有眾多吻合之處,認識中古英語詩歌,讀者可以更加深入理解現代英語的發展脈絡和其背後豐富的文化意涵。

     中古英語詩歌是指1100-1500年間人們用中古英語的各種方言在英國創作的詩歌作品。這是一個英國社會和文化急劇變動的歷史時期,1066年盎格魯-撒克遜王國被諾曼人征服,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成為英國國王之後,立即引入新的統治階層和文化,不僅整個盎格魯-撒克遜人上流社會被說法語的諾曼貴族取代,英國教會也改由諾曼人把持。

     此一時期,英國流行著用拉丁語、法語和中古英語這3種不同語言寫成的文學作品。12、13世紀在英國最發達的要數拉丁語文學,英語詩歌則退居一個次要地位。到了14、15世紀,隨著英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語重新得到廣泛運用,以及喬叟(Geoffrey Chaucer)、蘭格倫(William Langland)、《高文爵士》詩人(Gawain Poet)、高爾(John Gower)等用英語創作的詩人湧現,英語詩歌才得以復興。

     古英語詩歌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長篇史詩《貝奧武甫》(Beowulf),是歐洲文學中首部民族史詩和英國文學開山之作,講述高特族英雄貝奧武甫先後與殺人怪物格蘭代爾及其母親殊死搏鬥,把丹麥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以及他在年老時以國王身份再次出手,與濫殺無辜的一條火龍進行決鬥,最終同歸於盡。至今,美國好萊塢還在熱炒這一經典故事。

     中古英語詩歌的內容龐雜,大致可分作抒情詩、辯論詩、編年史、浪漫傳奇、宗教諷喻詩等。抒情詩是中古英語詩歌中的一大特色。有一首題為〈春天已經來到〉的短小抒情詩在中古英語時期的英國流傳甚廣:

     Sumer is icomen in,

     Lhude sing cuccu.

     Groweth sed and bloweth med

     And springth the wude nu.

     Sing cuccu.

     春天已經來到。

     布穀鳥高聲叫!

     種子生,草地綠,

     樹木發出嫩芽。

     布穀鳥婉轉啼!

     它可以理解為是一首愛情詩歌,反復出現的布穀鳥啼叫的意象反映布穀鳥發情求偶的心情。它也可以被解讀為是一首宗教作品,被視作是表達一種精神渴求的意象。

     詩中另外一個有趣處是,詩歌原文並沒有出現英語中表現「春天」的spring,用的是"sumer",即現代英語的「夏天」。中古英語中並沒有專門表示「春天」和「秋天」的名詞,summer在中古英語中一般拼為sumer或somer,可兼指春、夏。

     眾所周知,春天是中世紀英國人外出朝聖的季節。(摘自本書作者序、內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